歡迎光臨《詩中天》Blog

  這原是《詩中天》的分站,主要用來發表詩詞方面的文章,包括兩年前的舊作《詞學怪談》。早前又貼了一些歌詞及簡評,文章標記為各詞己見各詞己見(佳)各詞己見(劣)

  其後主站所在網站關閉,於此提供《詩中天》程序及書籍下載鏈接:

   《詩中天》繁體版:DropboxGoogle Drive
  《诗中天》简体化版:DropboxGoogle Drive
      《全唐詩》:DropboxGoogle Drive
      《全宋詞》:DropboxGoogle Drive
      《全元曲》:DropboxGoogle Drive
     《聲韻集萃》:DropboxGoogle Drive
  《七言絕句五百首》:DropboxGoogle Drive
      《彩繪集》:DropboxGoogle Drive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詞學怪談》第廿三章 功夫在詩外

第廿三章 功夫在詩外
  陸遊有一句名言:「工夫在詩外」,其意是說詩的妙處來自生活經歷以及對現實世界的感受,詩要寫得好,除了多讀多寫,還要有生活的體會。王國維的看法則有點不一樣,他認為詩人分主觀詩人和客觀詩人,前者如李煜,以真性情取勝,所以不必多閱世,後者如曹雪芹,不得不多閱世。不管如何,詩詞的多讀多寫是熟悉技法、言之有序不可缺少的一步,但是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詩外的學問,使詩言之有物,否則「惟文字之是務」,詩便只有匠氣而無神采。
題外話:教師棋
  王夫之《薑齋詩話》有一個故事:「一解弈者,以誨人弈為游資。後遇一高手,與對弈,至十數子,輒揶揄之曰:『此教師棋耳!』詩文立門庭,使人學己,人一學即似者,自詡為『大家』,為『才子』,亦藝苑教師而已。」
  宋元以來,關於詩法的書籍越來越多,對技巧的研究、分類越來越細,戒條規則越來越繁複,但是詩人的水平卻越來越低,這正是因為詩人陷入「教師詩」而不能自拔。試問一下,李白知道的技法戒律比後人多嗎?
  雖然杜甫自稱「詩是吾家事」,但是他的真正志向並不是詩,而是做官(「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詩歌不過是他宣泄「憂時無從,憂民無從」感慨的一種方式。同樣地,所有盛唐詩人都不以詩為正業,但是他們能以筆寫心中所感,文有所託,所以他們的詩才能「萬口傳」,才能「光芒萬丈長」,我們才會深深愛上這些「業餘詩人」的詩,而拾棄尋章雕字的詩匠的詩。
生活
  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北宋初年有九僧,以詩聞名,「當時有進士許洞者,善為詞章,俊逸之士也。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于是諸僧皆閣筆。」。這故事常被用來批評九僧生活面的狹窄和形式的呆板,也說明詩的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
  柳永的詞也同樣有內容狹窄的毛病,其詞之佳者往往都是「登樓悲秋送客舟」,題材單一,三變而止。生活是最好的詩材,柳永早年流連歌樓,沉迷於「淺斟低唱」之中,所作皆是艷詞;後來連番落第,詞中便有了一股懷才不遇的不憤;最後雖然中了進士,但所任職的都是芝麻綠豆的小官,而且調遷頻繁,流落至死,仕途坎坷得被概括為「游宦成羈旅」。有了這樣的際遇,他詞中便充滿抑鬱失意和離別送行的句子,也寫得特別真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尤工於羈旅行役」)。由此可知,生活限定了詩歌的題材和寓意,這就是王夫之《薑齋詩話》所說的「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所以開拓詩歌題材的第一步,便是讓生活更豐富多彩。
題外話:黃家富貴
黃筌《寫生珍禽圖》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  ──杜甫【寄楊五桂州譚】
  許多和桂林有關的文章都愛引用杜甫這首詩,不過引用的都只是首聯,和事實不合的頜聯則被略去。杜甫一生從未踏足廣西,對桂林的瞭解完全來自書本,鬧出笑話並不奇怪。像這樣因為對事物不熟悉、或者觀察不夠仔細而犯錯的例子很多,《蘇軾集》中便有兩則相似的故事: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書戴嵩畫牛】
黃筌畫飛鳥,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不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  ──【書黃筌畫雀】
  無論是詩是畫,對描寫的事物有深入的認識都是必要的,如果對鵝的神態沒有十分的瞭解,七歲的駱賓王是不可能把【鵝】寫得這麼傳神逼真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
  繪畫上和觀察有關的故事很多,例如稱「陛下內廄馬,皆臣師也」的韓幹喜歡流連於馬廄,甚至和飼馬人住在一起;又如為了畫好老虎,厲歸真在樹上結棚觀察老虎的神態、動作。為了畫竹,文同在居室四圍種滿了竹,所以他對竹子在不同季節、環境的變化了然於胸。文同畫竹的秘訣如下,寫詩也是一樣:
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境由心生,王國維說大家作品之所以佳,是因為「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說明了「眼之所見」不可缺少,也說明了「心之所知」的重要,王昌齡《詩格》說: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便是說這種生活的體驗並不是泛泛的見過做過,而是用心的去體會,只有這樣才能把生活升華為詩歌。黃庭堅說:「天下清景,不擇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一切景物看在每一個人眼中都是一樣的,詩人超越其他人的地方是他們有敏銳的藝術觸覺,能夠從中領會到更多,並把這種瞬間的精神體會「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國維)
  生活中有了體會,並不一定能寄之於詩,例如見過「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的詩人數之不盡,為何只有杜甫能將之寫成詩?許多詩人忙於尋章覓句,流連於「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之中而忽略生活中許多可以寫入詩歌之題材,這是令人嘆息的事。以下是林正三先生《詩學概要》中最後一段話,發人深省:
昔白香山與元微之書云:「詩合為詠時詠事而作」。試觀去年之溫妮颱風,以及前年之賀伯颱風,造成全臺無數生命財產之損失,而我輩詩人,究有幾人發為吟詠?宜乎與人以傳統詩與時代脫節之譏也。風俗之轉移,端賴主其事者正確之導航,及我輩詩人之共同努力。筆者於此,無日不殷切期望。
題外話:【一塊紅布】
那天你用一塊紅布
矇住了我也矇住了天
你問我看見了什麼
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崔健【一塊紅布】
  傳說1990前後北京布店的紅布幾乎都脫銷了,因為那時崔健寫了【一塊紅布】。歌詞表面上寫的是結婚,但是其中對政治的影射不言而喻。據說崔健唱這歌時會以紅布蒙眼,隨著低沉的音樂彈著吉他,台下千百個人也蒙著紅布大聲唱著:「那天你用一塊紅布,矇住了我也矇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正是因為寫出這種被紅布矇眼卻還要強說「幸福」的無奈和悲憤,搖滾才不是簡單的「樂與怒」,崔健才能成為中國搖滾史上不可超越的「教父」。
  【一塊紅布】中沒有任何學問語,但是它比任何文字都更辛酸,更有震撼力。崔健的【一無所有】和【這兒的空間】被北大謝冕教授收入《二十世紀文學經典》,但是我最喜歡的卻是【一塊紅布】的這六句,這種充滿時代感的悲歌。
才識
  除了從生活中體會,學問的增長也能提高詩歌的水平。有人問王安石杜甫的詩為何妙絕古今,王安石答:「老杜固嘗言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鍾嶸《詩品》:「為詩不可不讀書,不讀書則詩識不豐,詩情不高,詩味不永,詩識不厚,屬辭不雅」。但是學問兩字並不限於讀書,經史子集固然是學問,數理生化、電腦科技、彈琴下棋、甚至吃喝玩樂也是學問,所以曹雪芹說:「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為了學問而受人譏諷的詩人很多,一個是劉長卿,高仲武批評他的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試錄數聯
正落寒潮水,相隨夜到門。──【送張十八歸桐廬】
離心與潮信,每日到潯陽。──【江州留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舊路經年別,寒潮每日回。──【酬秦系】
獨過潯陽去,空憐潮信回。──【奉送裴員外赴上都】
  意象單一,詩境缺乏變化,這雖然和其思想、生活狹窄有關,但是才學有限也是事實。
  學問的深一層次是見識。阮葵生《茶餘客話》云:「性情本於天,學問成於人,識解則天兼焉者也。不兼此三者,不成大家,不可為詩人」。學問學的是前人的舊話,而見識則是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見識,人云亦云,寫出來的大多是陳詞濫調:相反,有了自己的見識,詩歌能令人一新耳目,才會有流傳的價值。以杜甫【蜀相】為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對諸葛亮的評價早有定論,但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盡孔明一生,比長篇大論述寫孔明事跡更精辟、更概括。這樣的詩句,即使是學問精深,若沒有過人的見識也是寫不出來的。
題外話:評詞妙話
  前人評詩論詞常有妙語,即使不一定認同其詞學觀點,其識見也不得不令人歎服再三。例如譏諷秦觀詩如女郎的大有人在,但是只有當元好問把「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和「芭蕉葉大梔子肥」放在一起時,秦觀詩中缺乏氣骨的特點才突現在一清二楚。又如王國維評溫庭筠為「畫屏金鷓鴣」、吳文英「映夢窗,凌亂碧」、張炎「玉老田荒」,用的都是他們的詞句。兩人所顯示出的不只是美學上的見解,深厚的學問,還有將之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和見識。
  詩話詞論中的妙語常為尖刻話,例如王國維批評周邦彥「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便相當尖酸。周濟同樣是個辣手人物,他在《介存齋論詞雜著》和《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說姜夔「以詩法入詞,門徑淺狹,如孫過庭書,但便後人模仿」、王沂孫「圭角太分明,反復讀之,有水清無魚之恨」、張炎「終覺積谷作米,把纜放船,無開闊手段」,贊成的人固然會會心而笑,反對的人會駁斥卻是不易。
  賀裳《皺水軒詞筌》也頗有些比喻的話語,例如「詞家用意極淺,然愈翻則愈妙……正如剝蕉者,轉入轉深耳。」、「詞……往往便于伶倫之口者,不能入文人之目……如啖官廚飯者,不知牲牢之外,別有甘鮮也」,往往流於滑稽而不貼切,識見不及之故。
情感
  詩詞最忌無病呻吟,劉熙載說:「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閒暇」,就是說詩歌的寫作應先立意,有了情感寓意便能寫得從容而不局促。張仲行曾說:「作詩詞,大難有兩種,一是要有宜于入詩詞那樣的情意,二是要有選用適當詞句以表達那種情意的能力。與這大難相比,弄清格律是小難。大概是因為大難如煙云,遠而模棱,小難如衣履,近而具體,幾乎所有喊難的,所喊的都是格律。」這的確是行家裏手的話。
  古今文章,最動人者「皆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見斧鑿痕」,李密【陳情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言誠意真,滿篇皆是發自內心的情感。魏晉技法高超、語言華美的辭賦為數甚多,又有哪篇流傳得比這兩篇奏表廣?王士禎對自己的【江上】「蕭條秋雨夕,蒼茫楚江晦。時見一舟行,濛濛水雲外。」相當自負,自誇為「一時佇興之言,知味外味者,當自得之」,但是畫面雖美,情緒卻淡,不免有缺乏性情、詩中無人之譏。
題外話:試帖詩;意盡?擱筆!
一)唐清二代都曾以詩取士,但是時間倉促,既有題目的限制,又有形式的拘束,寫出來的詩價值都不大,至今為人所樂道的只有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以及祖詠的【終南望餘雪】。前者以結句一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聞名,後者更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二)【終南望餘雪】相當有傳奇色彩。唐時試帖詩規定六韻十二句,祖詠只寫了四句便交上去,自言「意盡」。雖然有許多人都說不要無病呻吟,但是又有幾人能像祖詠這樣忠於創作而不拼湊?有趣的是,這首詩雖然嚴重地違反要求,祖詠依然被錄取了。考生的忠於自我和考官的通達,這就是唐人的風韻。
三)平曾、賈島等人因連年不第,作詩譏刺公卿,被一紙奏章稱為「科場十惡」。
四)唐代考生中最傳奇的大概要數溫庭筠,他以才思敏捷著稱,據稱叉手八次可得八韻,比七步成詩有過之而無不及,故稱「溫八叉」。寫得太快閒來無事,溫庭筠便勇敢地向鄰座伸出援手,「日救數人」。不過最後的下場是因作弊而多次落第。因為名聲在外,最後一次應試時主考管把他叫出來單獨作考,溫庭筠大鬧了一場,於是再次落第。
五)溫庭筠又稱「溫鍾馗」,相貌之過也。試想想花前月下,低聲唱著「玉爐香,紅蠟淚」的才子回過頭來……
  詞人之中以李煜和納蘭性德性情最真,感悟最深,所以他們的詞出語自然而感人最深,一如沈三白的《浮生六記》,述說家居瑣事,「無酸語、贅語、道學語」,而情意自在其中。與此相反,詞人「先擇曲名,然後命意」,為了寫詞而寫詞,如何能感人肺腑?初學詞者練筆之際尤應注意(參見參見附錄一:詩病之有句無篇、景物烏合、敷衍成句、歸趣難求各條)。
初稿:2005年5月24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