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詩中天》Blog

  這原是《詩中天》的分站,主要用來發表詩詞方面的文章,包括兩年前的舊作《詞學怪談》。早前又貼了一些歌詞及簡評,文章標記為各詞己見各詞己見(佳)各詞己見(劣)

  其後主站所在網站關閉,於此提供《詩中天》程序及書籍下載鏈接:

   《詩中天》繁體版:DropboxGoogle Drive
  《诗中天》简体化版:DropboxGoogle Drive
      《全唐詩》:DropboxGoogle Drive
      《全宋詞》:DropboxGoogle Drive
      《全元曲》:DropboxGoogle Drive
     《聲韻集萃》:DropboxGoogle Drive
  《七言絕句五百首》:DropboxGoogle Drive
      《彩繪集》:DropboxGoogle Drive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詞學怪談》目錄

目錄
四聲與音樂
第一章 【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 歌詞為甚麼要講四聲?
第二章 調寄【香蕉船】 何為四聲?
第三章 maan1庵仲,光蛙射 如何捉音填詞?
第四章 離奇神化看琴譜 捉音背後的規律
第五章 幾生何求? 古詞用九聲還是六調?
第六章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古今四聲是否相同?
音樂基礎
第七章 x=A·sin(ωt+θ) 中西樂理簡介
附錄
附錄一:詩病
格律字詞修辭情理內容章法意境
寫詩填詞常犯錯誤
附錄二:詞人評集 歷代詞家對各詞人評論
附錄三:主要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及網址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詞學怪談》引言

引言
  最初寫《詞學怪談》是因為對歌曲中詞和音樂的對應有相當多困惑和疑問,所以寫了幾篇短文貼在網上,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藉機和文友交流討論一番。原本《怪談》只打算寫四至五篇,內容只限於歌詞和古詞的音律,但是很快篇幅便失控,而在思考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涉及詩詞格律中的其他一些觀點,所以最後我決定把《怪談》寫得全面一些,把我對詩歌的格律、寫作、欣賞和評論的觀點都系統地整理出來。
  《詞學怪談》雖然稱為「詞學」,但是實際上不限於詞,詩、文、曲、聯、音樂繪畫都有涉及,亦有其多離題之處,這正是它「怪」的一個地方,實際上所有的藝術都有共通之處,並沒有必要一一細分。書中另一個古怪之處是立論的依據和角度都很不「正經」,文中的討論也常有跡近兒戲和胡鬧之處,希望不會令讀者太難接受。《詞學怪談》的另一個特點是有眾多的題外話,有時甚麼比正文還要長。這些題外話都是和正文有一點點關係,但是寫入正文便顯得離題的東西,所以將之獨立出來,算是對正文一些可有可無的補充。當然,最怪的是作者是一個年產不足五首、從來不敢自稱「詩人」的傢夥,這種人也來高談闊論,若不加上一個「怪」字可真是對詞學的一個侮辱。
  《詞學怪談》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討論音樂和歌詞的關係,第二部分是詞的格律,第三部分是詩歌的寫作和欣賞,第四部分則是詩歌的評論。因為詩歌評論所需的美學觀點在第三部分已有論述,所以第四部分主要是談評論時的態度問題。因為寫作的時間跨度很大,期間也只能斷斷續續地寫,所以文風、水平常有變化,有的章節也寫得很不滿意,不過也只能就此將就,望讀者見諒。因為旅學異國,手上所有的詩集詞話不足十本,多數資料來自網絡,其中繁簡交雜,錯漏亦多,無力一一校對,只好列明出處以便參考。書中內容、文句的銜接不佳,錯漏不足之處也有很多,希望讀者能在我的blog上提出意見和指正錯誤:《詩中天》http://poemsky.blogspot.com
  在這裡感謝qoos網站文學區文友們許多有益的討論,沒有他們,不會有《詞學怪談》。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第一章對理解詞的入樂較有幫助,建議一讀。

《詞學怪談》第一章 【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

第一章 【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第一章對理解詞的入樂較有幫助,建議一讀。
  詩詞歌賦是有趣的事,平上去入卻是沒趣得很,所以有時難免會想,為甚為要講平仄?為甚麼要押韻?對於這些問題我一直有些疑惑,相信許多初學詩詞的人也是一樣,所以,在此談一談我對詩詞中音韻問題的看法,希望初學者能夠從中了解到一點東西,也希望自己能在這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其中的道理。
  好吧,開始。為了將來枯燥的研究,首先請大家唱一唱【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放鬆一下心情……幹麼瞪著我?唱吧,唱吧,別害羞:「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我們天天一起歌唱,我們……」
【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
請選擇: 原歌詞 麥兜的歌詞 原歌詞音高 麥兜歌詞音高
  相信一曲下來,所有說過廣東話的朋友都要覺得自己唱得有點奇怪,字的發音全錯了,唱得更像麥兜記下的歌詞:「鵝滿是快樂滴好耳痛……」難以置信?不妨多試幾次,最終你會相信:要不你唱得走調,要不你唱錯字音。難道音樂和量子力學一樣,也有甚麼「唱不準原理」
  非常不幸,這首歌的歌詞的確是不可能唱準的,而造成沒法唱準的原因是填詞人用錯音(在此是故意的)。廣東話中有九聲六調之說(見第二章),字的聲調有高有低,例如「老師你好嗎」一句,「老」、「你」二字音高為3,「師」字音高為5(最高5,sol;最低1,do),整句的音高可以這樣表示:▅█▅▇▃。歌譜中相應的樂句是:55676,相當於:▁▁▃▅▃。可以看到樂句中首兩字比第三字低音,而「師」字卻比「你」太高,變得不合調。因此我們唱的時候便只能把原本為音高為5的「師」,唱成音高為1的「時」,變成:▅▁▅▇▃。很明顯地,第一字的音也是太高,所以「老」字只好也變音,唱成「路」或「勞」,這兩字的音高和「時」彷彿,所以整句音高是▁▁▅▇▃,和音樂才能大致吻合。由附圖中的音高圖可以看到,原歌詞的音高和樂譜毫無關聯,而麥兜的歌詞和樂譜的高低變化很吻合。
  填詞的時候一字一字地去考慮音高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知道廣東話有九聲,每一聲裡所有字的音高都一樣,例如所有的陰平聲字(如:三思音休威英煙邀詢膚冤書薰翻溫)音高都是5,而陽去聲字(如:示範運任又位認現樹耀射順負願)都是2。以【帝女花】為例,我聽過以下版本:
落花滿天閉月光,借一杯奉獻鳳台上……
9151391,37163646
落番半邊百葉窗,與妹 共瞓在床上……
9131891,56 63646
落街冇錢買麵包,上樓 又怕老婆鬧……
9152561,52 63546   (樓為變調)
落街冇錢買麵包,借錢 又怕老婆鬧……
9152561,32 63546
落街冇錢買麵包,靠賒 又怕被人鬧……
9152561,31 63646
*每一字下的數字表示九聲:1為陰平,2為陰上,3為陰去,456為陽平、陽上、陽去,789為入聲。
 1、2、7是高音,3、5、8是中音,6、9是次低音,4是低音。(詳見第二章圖[圖]
  很容易可以看出,【帝女花】這兩句的通譜是:「91中高中91,中高63646」,跟著這譜,我們便可以填出合適的詞,例如:「六三五三四六三,四一一二四二零二。」(其音調譜和原詞相同:9151391,37763646)廣東話的音調比較豐富,有時由歌詞就可以得出旋律,猜出歌名,例如重複讀一兩遍「六…三…五三四六三…」,是否想起【帝女花】?
  同樣道理,我們的校歌可以這樣唱:
零…五……二三四六零三……四四…
零…二…三三三四…二四………
零零二……四六… 零零四……三四…
零…二…二二四二…零三………
  最後,講一講變調,有的字的音是可以變的,常用的例子:「何」字音「河」,但有時可以變讀「可」,例如叫別人「老何」的時候。填詞時為了遷就歌韻,變音是常有的事,不過用時應該特別小心。尤其是填古詞曲或沒有歌譜時,更應避免,誰知道唱出來變成甚麼樣子?
  最後的最後,延續我們春天花朵的主題,送上大陸搖滾歌手鄭鈞的【怒放】,看看變調可以怎樣玩,或者,可以怎樣引起誤會。
沒有永遠,但還有明天   明天也許 一切將會改變
你不用擔心 會沒人陪伴  我會一直陪你走到終點
我不是最美的花朵     但我要為你盛開歡樂
我要怒放 怒放……

我收穫快樂 也收穫折磨  我所做的一切你都值得
要笑得燦爛 令世界黯然  就算憂傷也要無比鮮豔
我不是最美的花朵     但我要為你盛開歡樂
我要怒放 怒放……

和你分享 你的眼淚 你的悲傷 你的歡樂 你的盼望
哎呀,哎呀……
我不是最美的花朵     但我要為你盛開歡樂
我要怒放 怒放……
初稿:2004年3月25日

《詞學怪談》第二章 調寄【香蕉船】

第二章 調寄【香蕉船】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
  相信經過我們對校歌的分析,大家都應該相信聲調對詞的入樂是至關重要的,由於對詩詞有興趣的朋友對聲調不一定了解,所以這一章將簡要的解釋一下甚麼是平仄,甚麼是四聲,甚麼又是九聲六調。
  一切由我們的日常用語,廣東話講起,因為大家都對它很熟悉。南方方言大都聲調豐富,廣東話也不例外,和詩書上所說的四聲平上去入)不同,廣東話再細分為九聲,其中平上去分為陰陽二部,入分為陰中陽三部。首先,讓我們豎著讀下面這些字:
三:三思鴉翻溫音休威些英煙邀詢膚冤書薰(陰平)
九:碗史啞返穩飲柚媝寫影毽妖筍苦婉暑?(陰上)
四:半試亞泛蘊蔭幼喂卸應燕要信副怨恕?(陰去)
零:牛時芽凡雲吟由圍蛇仍然搖純符完殊?(陽平)
五:腩市雅販允恁友偉社郢演擾吮婦阮曙?(陽上)
二:麵示訝範運任又位射認現耀順負願樹?(陽去)
  當我們讀了一遍又一遍,是否發現了點規律?如果對著最後的「薰」字,你能夠順口地說出「薰粉訓焚憤份」,那麼便說明你學會了九聲中的六聲了。不過,為了更清楚明白點,我們還是簡要總結一下這六聲的特點吧:
  平聲:平聲的「平」,除了指平聲字的聲調沒有太大的升降,也指它的發聲平和舒緩。和上去二聲一樣,平也分陰陽,陰聲高而清,陽聲低而濁。陰陽二聲的差別在平聲中表現得最明顯。
  上聲:上(讀「賞」,「上落」的「上」,而不是「上下」的「上」)聲的特點是聲調有明顯的升高,不管是陰上還是陽上,聲音停止時都比剛開始時高2度。
  去聲:和普通話中的去聲大不一樣,廣東話中的去聲不是一個急速的降調,相反,它沒有聲調上的變化,只是發音不像平聲那樣和緩,而是前急後疏。
  實際上所謂的特點都是不切實際的,語言的學習,最重要是多練,多讀幾次394052(或者「三碗半牛腩麵」),你便能很容易地掌握這六聲。明白了平上去三聲後,我們面對的便是神秘的入聲。入聲是最特別的聲調,例如我們知道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廣東話中入聲有三部而不是兩部;填詞時有些譜只能押入聲韻;入聲字不能和其他三聲通押……看來有點麻煩。
  事實不然,和可憐的北方同胞們不同,在廣東話中入聲字是最易辨認的。
  不妨讓我們首先比較「思」、「色」這兩個字,它們有甚麼不同?又,和上面六聲的字相比,「竹屋」、「碧血」、「獨力」這些字詞有甚麼特點?答案是,它們的發音都很短促──這也就是入聲字的特點。廣東話中所有發音一出即止的字,都是入聲字,此所謂「入聲短速急收藏」,是十分明顯易認的。入聲字的這一特點,是它特別適用於一些聲容激烈淒厲的詞的一個原因,例如【憶秦娥】、【滿江紅】,【聲聲慢】,也使它不能用於一些詞牌(如【祝英台近】)。
  那麼,入聲字為何不能和其他三聲通押呢?答案是,入聲字和其他三聲字的韻母是完全不同的,以「思」字為例,我們可以用國際音標[si:]表示其發音,而「色」字的發音是[sik]=(「思」+「益」),最後的k(不發出來)使「色」字的發音很快停頓,也使它和[si]不再協韻。除了k外,廣東話中還有以t、p結尾的字,如「攝」是[sip](「史」+「葉」),「泄」是[sit](「史」+「熱」),也是入聲字。
  關於入聲字,最後要講的一點是入聲怎樣分三部,和其他三聲一樣,入有陰陽,其中陰高陽低,此外還有中入,高低在兩者之間,比如:「測冊賊」,便分別是陰入、中入、陽入。簡單點,你可以記住786三字,「七」是陰入,「八」是中入,而「六」是低入(或者「不發達」)。
  明白了如何區分九聲/四聲,平仄便手到拿來:平是平聲(陰平、陽平),仄是其他各聲。
  講完九聲,下面講六調,這實在不是甚麼困難的東西,只要一個圖就能表達清楚:附圖中左側1-5表示do, re, me, fa, sol五個音,用來標示九聲中每一聲的聲高,例如陰平聲的聲高和sol相同,而陽上則由do升至me。因為三個入聲的音高分別和陰平,陰去和陽去相同,所以九聲實際只有六種調值,這便是所謂的六調。
  一般的字典,都會以國際音標(理論上算是,實際上亂七八糟的,至少有六七種記法)注上聲母和韻母,并在右上角以1-9注明聲調,例如「發」(lok9),l是聲音,ok是韻母,9說明這字是陽入聲。經過香港某些大教授的極力推廣,現在有些人開始用1-6(六調)來表示九聲,即陰入也標為1,中入標為3,陽入標為6,有點多此一舉,除了把人弄糊塗外似乎沒有別的用處。
  ok!沒趣的東西告一段落,回到比較好玩的音樂,【小太陽】一曲的第一段如下,我們可以為之標上九聲:
太陽像那大紅花 在那東方天邊掛
3465641 6511113
圓圓臉兒害羞像紅霞 只是笑不說話
445461644 263786
  但是,非常明顯的一點是,看著那些要人命的數字,我們實在很難想到它們和音樂有甚麼關聯,不論九聲還是六調,它們的標記和音高之間全無關係,所以習慣上我喜歡用「零」至「九」來標記(記得【帝女花】「六…三…五三四六三…」嗎?),「零」、「二」至「九」分別屬於不同的九聲(上圖最下一排),所以我們可以用之為【小太陽】標記九聲:
四零二五二零三 二五三三三三四
零零五零二三二零零 九二四七八二
  這種標記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唱,而我們填詞時,只要字的音高和標記的字的音高一樣,就可以放入去,比如「亞爺」二字的音高和「四零」一樣,我們就可以把它填入「太陽」的位置,第一句可以這樣填:「亞爺話我大頭蝦」。
  為了方便,我們還可以將標記簡化,將「七」、「九」換成「三」,「八」、「五」換成「四」,「六」換成「二」,那麼,【小太陽】一曲便變成這樣:
四零二四二零三 二四三三三三四
零零四零二三二零零 三二四三四二
  能夠這樣轉換的原因是「七三」二字,「八四」二字,「二六」二字音高一樣,而「九」雖略低於「三」,「五」雖略低於「四」,因相去不遠,所以也可合併。換而言之,陰平、陰上和陰入三聲是可以通用的,陰去、中入、陽上三聲亦然,這大可稱為「零二四三」法則,簡要整理如下:
「零」級──音高1──零(4.陽平)
「二」級──音高2──二(6.陽去)、六(9.陽入)
「四」級──音高3──四(3.陰去)、八(8.中入)、五(5.陽上)
「三」級──音高5──三(1.陰平)、七(7.陰入)、九(2.陰上)
  最後,送上「詞」一闕:
春風遍拂春花,園內蝶舞蜂忙、花鬥
丁香俏,青草,垂楊綠染灘頭、清新
一曲暖歌唱和,快樂神也*
且將煩惱天邊放,此際隨風。      ──調寄【香蕉船】
初稿:2004年4月11日

《詞學怪談》第三章 maan¹庵仲,光蛙射

第三章 maan¹庵仲,光蛙射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
  對於已有廣東話版本的歌曲,我們可以以其歌詞的聲調為譜填詞,但是,即使我們不像職業填詞人那樣要為新曲填詞,有時我們仍然需要自己去摸索聲調,例如對於一些外文/國語歌曲,我們便沒法坐享其成。此外,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聲調怪異的歌曲,例如:「在森(lam⁶)禍原夜詩(do⁴)(mo⁶)滴蕭腰」一樣奇怪吧。在別的網上經常見到一些未分四聲,卻已開始寫「打破格律限制」的詩詞的朋友,真希望他們多聽幾遍這種歌,因為這有助他們了解格律的重要。
題外話:平安夜
  【平安夜】一曲由奧地利一小鄉村的神父Joseph Mohr寫詞,其年1816,然後再由音樂教師Franz Gruber譜曲(據說是因為老鼠咬壞樂器無法演奏聖歌,所以Mohr叫Gruber趕快譜曲,以歌曲代替聖樂)。現在有119種語言共175種版本,有興趣的不妨到http://silentnight.web.za/translate/index.htm仔細研究。我們所唱的版本好像和台灣的一樣,未知是粵語原創,還是先有普通話?除了忠於原意的詞外,聽說還有其他中文版本,我卻是從來沒有聽過。
平安夜 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靜享天賜安眠 靜享天賜安眠

平安夜 聖善夜 牧羊人在曠野
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聽見天軍唱哈利路亞
救主今夜降生 救主今夜降生

平安夜 聖善夜 神子愛光皎潔
救贖宏恩的黎明來到 聖榮發出來榮光普照
耶穌我主降生 耶穌我主降生
  自己摸音填詞並不是太難,我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數字作為歌詞去唱,多唱幾次,很容易唱便能出合調的詞,對於一些熟悉的樂句,甚至可以順口唱出,本著欺善怕惡的原則,以簡單的Twinkle Little Star為例:
| 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When the blazing sun is gone, When he nothing shines upon,
 Then the traveler in the dark Thanks you for your tiny spark;
| 5 5 4 4 | 3 3 2- | 5 5 4 4 | 3 3 2- |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hen you show your little light, Twinkle, twinkle, all the night.
  He could not see where to go, If you did not twinkle so.
| 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很容易的便可以哼出:
零零四四三三四,三三四四二二零。
三三四四二二零,三三四四二二零。
零零四四三三四,三三四四二二零。
  對於簡單點的樂曲,或者對精於此道的人來說,用這種方法是十分方便快捷的,但是對於音樂白痴如我,這仍然是有相當難度的,個人推薦的方法是用一個音,例如「fun」,把它唱出來。方法很簡單,我們只要用「fun」這一個字做歌詞,按曲唱出來,看看它是「紛粉訓焚奮份」中的哪那個音,記下便可以了。例如第一句,用「fun fun fun fun fun fun fun」,唱出來的效果是「焚焚訓訓紛紛訓」,我們就知道它的聲調(九聲)為4422114,相當於「零零四四三三四」。雖然多了一個轉折,但是用這個方法我們確實可以找出任何樂句的聲調。
  用哪六個字(「紛粉訓焚奮份」)視乎個人的偏好,實際上你可以用入聲字以外(入聲字發不了「零」級音)的任何字,但是為了方便,最好使用六聲皆有字的音[表](請參考第二章)。
  以上是填詞最基礎的部份,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問題,例如:為甚麼有了歌詞,我們便可以唱出來?或者換個問法,為甚麼廣東語只用「零二四三」四個聲調(音樂中的do, rei, me, sol),我們卻可以用它來填任何曲,而不管其音高?
  舉個例子:Happy Birthday to You,其樂譜如下(第一行):
     ‧        ‧ ‧
55|651|7-55|652|1-
焚焚 份焚紛 訓,焚焚 份焚紛 訓。
零零 二零三 四,零零 二零三 四。
   ‧‧‧‧    ‧‧ ‧‧‧ ‧
55|5311|76 44|312|1-
焚焚 紛訓奮奮 訓份,紛紛 紛奮 紛訓。
零零 三四五五 四二,三三 三五 三四。
  由譜可以看出,這歌的調遠高於語言中所用的do至sol,但是我們卻能很好的唱出,為甚麼呢?這是因為:我們辨音析義時,絕對音高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重要的是相對音高,也就是說,雖然「四」級字的音高和中音me相同,但是唱歌時我們是可以把它唱成任何音的,即使是高八度或者低八度也沒有問題,重要的是,其它的字也必須相應的改變音高。這和音樂上的自然音階(見第七章)在不同大調中的重現是一樣的。基於以上觀點,從一我們開始便用▁▃▅▆█來表示樂句和文字的聲調的相對音高,可以發現它們還是對應得相當不錯的
  如果絕對音高不重要,為甚麼我們平時說話時固定地使用中音do至中音sol去發音?這是因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一個地區內的人說話是不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音高的,這造成了音高的穩定。至於集中在do-sol的範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一音域最容易發音(最易發的音應該是sol吧?),不信的話可以連續用高音do或者低音sol說話,你會發現這是很容易疲累的,再不然,想想你這一輩子所說的第一個字是甚麼音?
初稿:2004年5月3日

《詞學怪談》第四章 離奇神化看琴譜

第四章 離奇神化看琴譜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本章純是從程序員的角度看音律,考慮如何由樂譜自動生成六調譜,沒有興趣的讀者大可跳過。
  每當想問題想得煩燥時,我便忍不住詛咒Kurt Gödel,因為這個傢伙證明了一條不該被證明的定理──【不完備定理】:設S為一包含算術系統的公理系統,若S相容(consistent),則S不完備。簡單點講,我們沒法理解的問題必定存在。也可以說:解決問題後必然的要面對新的問題,就像我們剛明白詞的調值變化和音樂的升降一致,便發現還有更多的問題正等著我們。
題外話:不完備定理
  Kurt Gödel是個有趣而冷酷的人,可能是因為【不完備定理】中明顯的不可知論,此君在中國的名氣不廣,但在西方世界他卻十分有名,Times雜誌選舉二十世紀100人時,他是十多個科學家中的一個。他的名氣緣自他對數理邏輯的貢獻,而主要是因為【不完備定理】。它和【混沌理論】和【不確定性定理】一起,限制了人類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是二十世紀以來人對自己的能力最深刻的了解。
  【不完備定理】原來只是用於數學體系,但是很快便被推廣到其他方面,和我們相關的是Quine證明了的翻譯不確定性,即是說,將一篇文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譯文和原文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從某些方面來看,古文,尤其是古詩詞,是另一種語言,所以詩詞的翻譯是很難做得好的。
  一個正確而且完整的理論,應該能夠根據樂譜,不需要「Fun」就能直接推算出六調。雖然我們知道了詞的調值升降和音樂一致,但是毫無疑問的這並不足以令我們推出詞譜,還有不少地方是要考慮的:
1)如何分節:詞與樂的對應並不是對於整首歌而言的,而是分為不同的節(為了與詞中的句區分,在文中稱為「節」),每一節中詞與樂對應,而不同節間則不一定,例如【小太陽】中的「大嘴巴,笑哈哈,落了也要往上爬」,其音高是「▃▇█,▅██,▃▅▇█▅▃▁」(「也要」唱得高了),而譜是「456,456,67ii765」,可以看到,雖然音樂上第二句的最後一音和第三句的首音一樣,填入的詞的調值卻差很遠,這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的節子中。所以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如何分節。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在休止音符,或者長音之後分節,就像【小太陽】中那樣。可惜,這卻不一定是對的,例如【忍者小靈精】中「談話似詩那樣……」,「談」字後面停半拍,但不斷句。所以分節還要看詞,詞的分句處即是唱歌時換氣時處,在推算聲調的分節時也要考慮,例如【東風破】中「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奏」和其他字一樣,只占半拍,但是我們卻要在這分節。
2)無三不歡:有的句子所使用的音符很少,例如【忍者小靈精】的第一句「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只用了低音6和1,3三個音,即使不考慮上聲,廣東話中也有四個音高,所以可能出現「零二二四四零二二四」(不使用三),「零四四三三零四四三」(不使用二),「零二二三三零二二三」(不使用四),「二四四三三二四四三」(不使用零)等唱法,一般而言,不能不使用「三」。例如【小太陽】中,「敬它 愛它」的譜是「123 123」,但是唱的卻是「零二三 零二三」
  因為無三不歡的原因,詞的分節便顯得重要,例如【何家公雞何家猜】中的「真怪誕啊又有趣」,如果我們不分句的話,會得到「四零零二四三三」,但因為 「誕」字音長,可以分成兩節,變成「三四四 二四三三」,相比較之下,後者更合樂。
3)連續升降:在音樂中出現大幅度的升降是常見的,但是跨越幾個八度卻不多。在同一個樂句中,出現過的樂音數目很少超過七個,而且這些樂音往往交錯排列,因此廣東話雖然只有四個音高,要應付起來還是可以的。不過,有時我們仍會遇到連續升或降多個音的,例如:【香蕉船】「齊齊共唱歌」的樂譜是「56712」(567都是低音),一直都是升音,「零二四三」四個音不夠用了,只好把其中一個音重複,變成「零零二四三」,又或者「零二二四三」(例如歌中的「船上面有一」)。用同一個字的兩個音,不應相差太遠,相差一個全音便很明顯了。
  對付連續升降音,有時還有另外一個方法,那便是用斷句把多個音分開,實際上相當於唱歌時換了一口氣。
4)聲調的對應:一般而言,詞中相鄰兩字的調值差,和樂譜的調差應盡量一致,例如「12331」(「個鐘的得跳」),如果第四字填入「三」,第五字就要填「二」,填入「零」便低了。在這裡要注意半音關係:在「零二四三」中,「零二」,「二四」兩字之間相差兩個半音,而「四三」之間差三個半音,所以要特別注意後者,這很多情況下,樂譜中相差1個音的地方,填入「三三」比填入「三四」更合適。尤其是自然音階中的3和7,它們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它們和下一個音只相差一個半音,而其他的音之間差兩個半音,因為這樣,所以對於音樂中的「43」和「i7」,可以填入「四二」、「二零」甚至「三三」,但不應填入「三四」。比較常見的一個是「4321」,一般應填入「三三四零」或「三三二零」。
  最後,不負責任的說一句,以上種種,純是個人猜想,未形成理論……
  根據上述方法,我們可以推算出初譜,然後再仔細斟酌細微之處。對於【叮噹】,推出來的詞譜雖不完美,卻也相去不遠,只有三個765,如果按上述方法應該是「三四二」,但是這時填入「三三四」卻更好些。

零零零二三二四…      人人期望可達到
四三四二四二零…      我的快樂比天高

零二二四三三三四      人人如意開心歡笑
三三三四零…二…四…三…… 跳進美夢尋 獲 美 好

零零零二三二四…      爬進奇妙口袋裡
四三四二四二零…      你的希望必得到

零零零二三三三四      離奇神化不可思議
三三三二二…二…零……   心中一想就 得 到

三…三四二四三四…     想 小鳥伴你飛舞
零二四零三……       雲外看琴譜 (你睇,叮噹黎啦)

三…四…二……       叮 噹 啊
三三四三四二 四三四二零 誰都-喜-歡你 小貓也自豪
  回頭來看看一首講過的歌Happy Birthday to You,在上一章我們「fun」過它的譜,如果把它和鄭國江的詞一比,可以發現兩者十分一致,如果考慮到鄭詞中不同的三個字在唱時都略有變音,可以認為我「fun」出來的譜和鄭國江的詞完全一致。這便有了兩個問題:1)是否每首歌只有一種譜;2)鄭詞中的三個陽上聲我也都「fun」成了「五」,是否表示,「零二四三」法則存在不足,填詞辨音其實是要用六聲?
零零二零三四,零零二零三四。零零三五五四二,三三三五三四。
零零二零四二,零零二零三四。零零三五五四二,三三三五三四。
年年壽辰快樂,人人亦同歡笑。齊齊恭祝永遠快樂,一生充滿歡笑。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答案是「是的」,「零二四三」法則的確是有點簡化了,有一些人實際上建議用「零二四九三」,因為「三」和「九」的差別比較明顯。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上聲的特殊之處(見下章)──它們的調值不是不變的,而音樂中的每一個音的調都是不變的。雖然「零二四三」法則存在不足,但在應用實踐中問題卻不大。至於Happy Birthday to You中的三個「五」,實際上不一定要用「五」,填入「四」也可以。
  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是「不」。由上面的四個理論就可以看出,推出來的譜是有一定的靈活性的。比如直接由樂譜推,Happy Birthday to You可以這樣唱,並無太大不妥:
零零二零三四,零零二零三四。零零三四二二二零,三三三二四二。
初稿:2004年5月28日

《詞學怪談》第五章 幾生何求?

第五章 幾生何求?
* 前五章涉及大量粵語,不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六章。
  令一個五音不全的人去研究唱歌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一個長期令我困惑的現象:當我們把廣東話歌唱成國語時,一般問題不大,而把國語歌唱成廣東話時音卻錯得厲害。二是因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哼著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忽然覺得不對:「一生何求」的「一」字占了很長的音,但「一」字是入聲字,其特點是「短而促」。所以便冒起了一個問題:到底四聲如何入樂?如果「一」字可以放在這麼,其它仄聲字可能嗎?
  簡單的把其它數字唱一次,可以發現,如果填入「二生」,它必須唱成「醫生」;「十生」必須唱成「濕生」,此外「四」、「五」、「六」、「八」、「百」、「萬」、「九」等字也都不能順利地唱出來,能唱出來的只有「三」,「七」和「千」。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這就是「零二四三」法則。但是,如果我們拋開「零二四三」法則,只是簡單地、像所有詞譜那樣只考慮平仄呢?為甚麼原來填入一個仄聲字的地方,不能填入大部分仄聲字,卻可以填入平聲字?或者明確點說,在古詞譜中,根據平、仄、可平可仄來填詞,對嗎?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零二四三」法則,可以發現,我們所重視的是每一個字的調,而不是它的聲,也就是說,當我們實際唱歌的時候,它是平是仄根本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調!那麼,為甚麼所有詞譜中都是以平仄區分?是否這是詞被不懂音律的詩人格律化後產生的錯誤?
  正是這些問題驅使我去想聲調和音樂的關係,現在對這個問題的了解雖然深入了很多,但是有仍有很多東西依然「迷惘裡永遠看不透」,也有很多想法「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過,這畢竟不是一個值得「耗盡我這一生」的問題,前幾篇的討論已足以為以後的詩詞研究鋪路,我也就不再去追究那些「沒法解釋」的「得失錯漏」。

  四聲之說始自南北朝,由沈約等人創立,自此以後一直是中國詩歌的基本理論。對於四聲,明朝釋真空有【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王驥德說:「平聲聲尚含蓄,上聲促而未舒,去聲往而不返,入聲則逼側而調不得自轉矣」。清顧炎武說:「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張成孫說「平聲長言,上聲短言,去聲重言,入聲急言。」甚至有人認為若以平聲音長為四拍,則上聲長三拍,去聲兩拍,入聲一拍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是元朝的事,明清人所說的理論,多多少少是根據當時南方的語言去推斷的,能否如實反映唐宋時北方的語言實在是一個問題。唐宋時關於四聲的文章看到的不多,我只知道唐《元和韻譜》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者直而促。」這和【玉鑰匙歌訣】倒是很一致。而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稱「平聲為羽(6),上聲為角(3),去聲為宮(1),入聲為商(2),上平聲為徵(5)」、遍照金剛在《文鏡祕府論》中稱「元氏曰:『聲有五聲,角徵宮商羽也。分于文字四聲,平上去入也。宮商(1, 2)為平聲,徵(5)為上聲,羽(6)為去聲,角(3)為入聲』」,則是我所僅知的、和唐音調值有關的資料,可惜兩者有點出入。段安節把平分成上平和平,一般認為即是陰平和陽平,以其所言為準,可將各聲相對高低表示如下圖:
  要注意的是,上圖是否正確頗有可爭論處,例如圖中全無調值的升降,這是不可能的。

  平聲:無論是「平」字的意思,還是【玉鑰匙歌訣】的解釋,都使人覺得平聲的特點就是平緩,聲調沒有變化,實際卻不然。首先,普通話中的陽平聲發音是上揚的(35),而廣東話中的陰平聲有時會發成53,陽平有時會發成21(真正不變的反而是去聲)。其次,「平上去入」四字,一般認為只是四個有代表性的字,沒有意義。這些表明,平聲字並不是簡單的無音調變化的字,平聲字的最重要特點應該是舒長。然而,平聲的這個特點對其在音樂中的影響不大,不論是一個長音或短音,填入平音字都可以──前提當然是其音高符合。上古時的平聲不分陰陽,後來慢慢分開,根據段安節的話,唐時兩平聲是高音,而且相差不大。但是,根據楊蔭瀏對《姜白石歌曲譜》的研究結果去猜測,宋時平聲發音可能很低,就像廣東話中的陽平(11)或稍高,容後細說。
題外話:T'ang poetic vocabulary
  通過對《切韻》和現代方言的研究,出現了一些古今字音對照的工具書,其中比較有趣的一本是T'ang poetic vocabulary,作者是Hugh M. Stimson(此君有中文名:司徒修)。這本書於1976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其中一本最早的古音字典,它的最大特色是用國際音標去標示古音。學校圖書館剛好有一本,所以看過幾頁。這本書沒有包含所有的漢字,但包含了700首唐詩中的所有字。書的形式如附圖,字以偏旁排列,注以國際語標及英文解釋,有時也附上相關漢字。
  用國際語標標示當然有助更準確地了解古音,但是書中並沒有對平上去入的調值音長作出說明,所以實際上靠這個音標來發音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書中對韻的區分過細,廣東話細分之下可分成約六十韻部,而該書中共有31類九十多種韻母,多得有點嚇人。
  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機,對古音的研究毫無疑問的存在著猜測的成分,所以很難去說這類詞典的實在價值有多少。不過,在遙遠的新英格蘭,一個外國人拿著《切韻》苦苦研究,用打字機打出一本字典來,這份精神和誠意實在是許多人所應該學習的,相對來說,現在的許多學者都在做些甚麼?
  上聲:在四聲中,上聲的調值永遠是最麻煩的一個,在廣東話中,兩個上聲都不是平讀,而是上升的音,在國語中上音更是怪異,一個完整的上聲的發音是:2114,但在一般句子中4字尾可以極短,甚至略去。而最令人痛苦的是國語中的上聲有很复雜的變調規律,根據其前後字的聲,可以發不同的音,例如「紙老虎」三個上聲字,其發音分別是「211 35 2114」。古時候的上聲字不可能像國語那樣,但是可能也和廣東話大不一樣,因為現在的上聲好像沒有那種「厲」和「猛烈強」的感覺。
  在音樂中,上聲的聲調變化使之無法和音譜結合,但是我們唱歌填詞時仍然是會遇到上聲。唱上聲最常用的方法,是很快的從3上升到5,然後停留在5 (35--),所以變得好點像平聲,有的時候甚至直接以陰平唱陰上,比如【小太陽】「多可愛 多康健」,很多時聽到的是「多柯愛」。不過,有時我們仍是要強調上升的部分,不能把上聲當成平聲用,否則便會有歧義,例如把「九生何求」的「九」唱成陰平,便成了髒話……
  去聲:廣東話中的去聲音調沒有變化,只是重點放在前半音,頗有「清而遠」的感覺,所以古時的去聲可能相當接近廣東話。國語中的重音是個急陡的降音(51),形成一個明顯的「去聲重言」,但是卻沒有了「分明哀遠道」的感覺,古時的去聲,即使有音調上的變化,也不可能象國語那樣。去聲前重後輕的特點,造成其發聲不能太長,如果一個去聲放在歌中的長音處,發出來將和平聲很像。
  入聲:入聲最明顯的特點是短促,這也是當初我為甚麼驚訝於它能放在長音處的原因。唐宋時的入聲字和現在的應該一樣,只是不知道它和陰入、中入還是陽入更像一點。對於入聲,王驥德有一段有趣的話:「上自為上,去自為去, 獨入聲可出入互用……施于平上去之三聲,無所不可。大抵詞曲之有入聲,正如藥中甘草,一遇缺乏,或平上去三聲字面不妥、無可奈何之際,得一入聲,便可通融打諢過去。」這是對宋詞中的「以入代平」的推廣,是否對便要視乎所討論的語言了。
  「以入代平」是說在一些應該用平聲字的地方,可以填入入聲字,但是不可以填入上、去聲字。能夠這樣做的理論依據當然不能像王驥德那樣解釋,我想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宋時入聲的調值比上去二聲略低,更接近平聲吧?(這和段安節的話不符,和遍照金剛的話相符)另一個可能性是入分陰陽,兩者調值分別和平、仄相近。
  除了「以入代平」,許多平韻格的詞被改成仄韻格外時都只能用入聲韻,例如【多麗】,而一些押入聲韻的詞,也常被改為平聲,例如【滿江紅】和【憶秦娥】。一些詞不能以入聲押韻,原因可能與此相同。

  最後,說一說國語歌為甚麼不那麼在乎聲調。
  國語中的四聲,其調值分別為:陰平(55),陽平(35),上(214),去(51)。第五聲輕聲的字不多,所以不加考慮。由此可以看到國語的第一個特點:大部分字的調值都是有變化的,而且包含了平調,升調,降調和彎曲調等所有可能的變化。
  國語的第二個特點是變調的情況普遍,其中尤其上聲為甚:當上聲在平聲、輕聲或去聲字之後,它發211;兩個上聲連在一起發214 35;三個連續的上聲可能發35 35 214,也可能發211 35 214。輕聲亦然,它可以發31或44,視條件而定。
  以上兩個原因(加上「兒」化現象和「一」字的特殊發音),使國語的發音多變,顯得自由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這是為甚麼有人愛用國語朗誦的原因。而也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國語沒有廣東話那種字正腔圓的感覺,不可能像「零二四三」那樣表現出純正的旋律。
  國語的第三個特點,也是國語歌不在乎聲調的真正原因,是它的字集中在高音區,陰平,陽平都是「三級」音,去聲的重點在前半,也是「三」級音。即使是低音的上聲(「零」級音),也經常變調發成「三」級。調值的集中,使表現旋律感的能力大大削弱。
  綜合這些原因,國語的調值和音樂的關係便不那麼重要了。廣東人可以自豪地說,國語歌不那麼在乎聲調是因為它根本沒法在乎。換一個角度看,當歌詞和音樂不和時,這些原因沖淡了走調的感覺,填詞時便不用太注意,所以,廣東人也可以不平地說,國語歌不那麼在乎聲調是因為它不必像粵語那麼斤斤計較。
  禍福相依,利弊相隨,世事往往如此,視乎你怎樣去看它罷了。
初稿:2004年6月6日

《詞學怪談》第六章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第六章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很多用廣東話填詞的人都認為廣東話更接近古音,一是因為廣東話保留了入聲,二是因為廣東話的韻部和古韻對應得很好。有人甚至樂天的認為,如果我們有了古譜,我們便能把自己作的詞唱出來。
  基本上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詩詞朗誦時,廣東話能夠很好的表現出原來的韻味。但是這並不代表廣東話接近古音,在很多方面,廣東話和古漢語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廣東話唱一遍附圖中的臨江仙,我們便會發覺拗口的地方不少。所以,即使我們有了古譜,能否唱我們填出來的詞仍是未知之數。
  在上一章我提到,古時的平聲可能是一個低音,這是因為楊蔭瀏和陰法魯根據對《姜白石歌曲譜》的研究提出:「姜白石的字調系統,是地地道道的『平、仄系統』,而不是四聲系統;歌唱的高低,也與後來的江南平、仄系統相同,是仄聲〔上、去、入〕高而平聲低。」我並沒有讀過全文,所以對其依據不是很清楚,不敢妄下斷言。但是有一點必須提出的是,這一觀點和「平道莫低昂」似乎有點抵觸。
  根據附圖中賀鑄詞注上四聲(平-;上/;去\;入|),可以發現,上聲的樂音一般比兩側的音低,而平去兩聲則高下交錯,由此可以推測北宋時上聲發音最低,而平去兩聲音高一致。入聲呢?全文中共有六個入聲字,其中三個在樂峰處(樂、碧、落),而兩個在樂谷底(客、發),變化很大,似乎頗有「甘草」的風範,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比上聲要高,與平去兩聲相比則應該相差不大。綜上所言,北宋的四聲很可能是三聲高(平去入)而上聲低,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四聲體系和國語倒是有點像。應注意的是,這和楊、陰二人所說不一致,和段安節時的唐音不一樣,而這時上聲也不可能有「猛烈強」的感覺。
題外話:《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
  在上述所引的話後,楊蔭瀏和陰人法魯說:「在實際應用時,所謂『高、低』並不是絕對的音高而言,而是指向高上行或向低下行的兩種不同的進行方向而言。例如,『仄仄』所成之逗,並不是配上兩個同度的高音,而是配上幾個從低向高的音列;同樣『平平』二字所成之逗,也不是配上兩個同度的低音,而是配上幾個從高向低的音列。」《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看法,因為我們知道,詞的高調值處應和曲的高調處相一致,而不是二人所說的對「進行方向而言」。我對附圖的觀察,也發現和二人所說的並不一致。未知是因為姜夔是南宋人,生活在杭州一帶,而賀鑄在北宋汴京,兩地兩時語言不一所致?另一個可能是記載這【臨江仙】工尺譜的《九宮大成譜》有誤,不過機會不大。
  相信大家開始犯糊塗了吧?到底是上聲低還是平聲低?要得出較完整的答案,必須綜合大量樂譜歌詞,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去研究《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一書,以上的結論是根據一詞一曲得出來的,可靠與否實難斷言。實際上我懷疑這種問題是否有一致的答案,因為語言地域性強,研究出來的東西互相有點不同是可以想像的。
  令我相當不安的一點是,這種研究方法很可能從根本上來說便是錯的。雖然中文歌曲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字的調值,對於詩歌本身來說,其韻律節奏還可能來自兩方面:音的長短(如希臘詩的長短律)和音的輕重(如英文詩的輕重律)。王光沂在《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裡便提出:「在質的方面,平聲則強於仄聲。按平聲之字,其發音之初,既極宏壯,而繼續延長之際,又能始終保持固有之強度。因此,余將中國平聲之字,比之西洋語言之重音,以及古代希臘文之長音,而提出平仄二聲為造成中國詩詞曲『輕重律』之說。」王力贊成這種見解,他在《漢語詩律學》中說:「平仄遞用也就是長短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漢語近體詩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種短長律,『平仄平仄』乃是一種長短律。漢語詩律和西洋詩律當然不能盡同,但是它們的節奏原理是一樣的。」不過,在這之前朱光潛在《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中卻說平聲與仄聲不存在輕與重、長與短、平衍與曲折的對比,因而平仄系統與漢詩節奏無關。如此種種,矛盾太多,實在不是我這種門外漢能下定論的。私下而言,我認為漢語言雖有長短,王力卻是錯的,因為這很難解釋歌詞中的平仄現象,以附圖為列,它沒法解釋為甚麼上聲總在低音,另一方面,它沒法解釋詩歌中拗句的一些現象。
  即使漢字詩詞不是長短律或輕重律,也不表示以上的研究方法對:如果四聲的調值相差很小,填詞時的走調現象便不明顯(像國語那樣),歌詞和音樂便不一致,我們便不能用這種方法了。遺憾的是,事實很可能便是這樣。
  我曾輕嘗試以四首溫庭筠(有證據證明這傢伙精通音樂,而且那時還沒有僵化的詩詞理論)的【菩薩蠻】去分析四聲,試圖看看他是否在意三個仄聲的區分,發現基本上三聲是混用的,即使是可平可仄的字,三聲也都可能出現。為了和音樂調和,四聲之間的音高不可能有太大的差異。
  如果四聲的調值很接近,平仄大可互換,那麼為甚麼【菩薩蠻】首句一定是「+-+|--|」,而不可以是「+|+-||-」?從一方面說,這種現象的確是存在的,同樣取敦煌曲子詞中的四首【菩薩蠻】,可以發現這種現象,例如溫詞中第二句一定是「+-||--|」,「敦煌古往」一詞中它卻是「||----|」。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第五句,敦煌詞中有兩首作「||+-|」,兩首作「---||」,後者和溫詞同。
題外話: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是十分適合研究古詞曲發展的,一是因為它的創作年代早,保留古聲;二是因為它真的是依歌而作,和兩宋人開始依古詞倚聲而填不一樣,例如「枕前發盡」用了五個襯字,沒有樂譜而倚聲填詞是不可能這麼大膽的。三是因為它出土晚(1899年),對後來詞的發展影響不大,是兩個獨音的、可比較的體系。
+-+|+-|,++++--|。|||+-,+-+|-。(敦煌)
+-+|--|,+-||--|。+||--,|--|-。(溫庭筠)
+-+|--|。+-+|--|。+||--。+--|-。(龍榆生)
++++|,+|--|。+||--,+-+|-。(敦煌)
+--||,+|+-|。-||--,+-+|-。(溫庭筠)
+--||。+|--|。+||--,+--|-。(龍榆生)
  以上列出平仄譜,以供比較。
  從另一方面看,這種現象並不多見,說明平仄的調值相差雖然不大,卻絕不是等同的。許多證據都證明這點,例如我們知道柳永等人已經開始嚴辨四聲,周邦彥所創的樂調更是不能不講四聲(方千里等人填詞時全依周詞四聲),而最清楚的莫過於姜夔平聲【滿江紅】的一段序:「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云『無心撲』三字,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可見四聲還是有所分別的。(從一個側面看,北宋詞人知音識律者不少,而【滿江紅】最後一句仍填「平平入」,是否說明南宋語言和北宋不一?)
  詞源自燕樂,始自盛唐以前,其時四聲之說已經確立,所以詞的發展不可能不受其影響,這是詞中為甚麼律句為主的原因,但是詞以依樂為主,律句與否只應是次要因素,例如蘇東坡【醉翁操】一詞,連續四個平聲的例子俯拾皆是,拗句遠多於律句,這並無損其入樂,相反,連續的平聲使音韻疏曠,正合原曲「節奏疏宕」。
  當然,在無損音律的前提下,能用律句還是最好,一是因為這使詞同樣適合於朗讀,而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律句本身富變化而又不雜亂。連續的同一個音無論是詩詞還是歌詞都是大忌,這是發音不暢的緣故(參見第十章題外話:詩韻巧體及附錄一:詩病之四聲失調。)。一般來說連續四個平便有問題,而連續兩三個上或去也不行(國語「上上」變調大概是因為這樣吧?),例如元曲中一般規定,「+++」不能全為平或全為仄,而「||」也不能是「去去」或「上上」(元曲中對去特別重視,平上卻可互用)。律句的使用,有助於詞獨立於音樂而成為一種新的文體。
  平仄變化構成了詞句本身獨特的音樂美,再加上長短句的錯落變化,韻位的組合,使詞在樂譜失傳後仍保留強烈的音樂性。不同詞調的聲律千變萬化,句式豐富多彩,使詞深愛喜愛,被廣範使用一直至今。
初稿:200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