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詩中天》Blog

  這原是《詩中天》的分站,主要用來發表詩詞方面的文章,包括兩年前的舊作《詞學怪談》。早前又貼了一些歌詞及簡評,文章標記為各詞己見各詞己見(佳)各詞己見(劣)

  其後主站所在網站關閉,於此提供《詩中天》程序及書籍下載鏈接:

   《詩中天》繁體版:DropboxGoogle Drive
  《诗中天》简体化版:DropboxGoogle Drive
      《全唐詩》:DropboxGoogle Drive
      《全宋詞》:DropboxGoogle Drive
      《全元曲》:DropboxGoogle Drive
     《聲韻集萃》:DropboxGoogle Drive
  《七言絕句五百首》:DropboxGoogle Drive
      《彩繪集》:DropboxGoogle Drive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詞學怪談》第十一章 黃皮佛手拈龍眼

第十一章 黃皮佛手拈龍眼
  對仗,也叫對偶,是漢語中最特別的一種修辭手法。對仗利用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句子的意義、音律、結構都對稱整齊,這和詩歌有相同之處,所以被廣泛地使用於詩歌之中。不過,過仗的影響絕不限於詩歌,它在散文中也常可見,對仗因富麗獨特的形式美在魏晉以後被大量使用,甚至直接導至了駢體文的出現,後來更近一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對聯
  對仗獨特的美很早便被應用,《詩經》和《楚辭》中便有不少例子,如【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對仗的使用在漢代詩歌中得到發展,例子更是多不勝數,其中既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這種較隨意的對句,也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這樣字面上工整相對的例子。
天壇鳥瞰
無論是局部或整體,對稱都是中國建築藝術的重要語言。
  晉魏以後對仗漸趨嚴謹,不僅形式上逐漸變得工整和規範化,甚至開始講究平仄相對。總的而言,唐前詩歌的對仗要求不嚴:1)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的位置不定,可以出現在詩文的任何位置;2)只求意對,不講求平仄;3)不求工整,字面可以不對,如「相去」對「衣帶」;4)可以同字相對,如:「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中的「知」、「天」二字。
  唐時格律詩體格漸定,對仗成為律詩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律詩除首末二聯外,其餘各聯必須對仗──即使是長達百句的排律也不例外。同時,對仗的要求也嚴格起來,對仗所講究的齊整相對,演變成兩個層次,其一是詞性相對,其二是平仄相對,這和對聯已經沒有二樣,以下聯為例: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
---||,|||-。
  其中「青」對「綠」是形容詞相對(顏色對),「山」對「水」是名詞相對,「本」和「原」、「因」和「為」是虛詞相對,「無」和「不」是副詞相對,「風」和「雪」是名詞相對……上下聯中同一位置的詞詞性相同是對仗最基本的要求,詞性不同,便不成對仗了。
  除了詞性要相同外,對聯還要進一步要求平仄相對,如上例,上下聯中除了下句第三字之外,平仄都是相對的,這樣才能算對得工整。最工的對聯平仄應該完全相對,不過一般的要求不會如此的苛刻,和詩一樣「二四六分明」便可以了。
  對聯/對仗的精粹不在平仄,而在詞義,在平仄上盡可通融,但是用詞卻不能不力求緊密相對。以名詞相對為例,古人更細分為天文,地理,衣飾,方位,花木,時令……等數十種小類,並盡量以同類相對。在詩詞中這種分類並不是僵硬固定的要求,不必強行遵從,但是對聯則不然,對聯講究工巧,因此對詞類的要求很高,以早前出現在qoos網上的一句上聯為例:「黃皮佛手拈龍眼」,這句上聯雖然包含了三個肢體詞(皮,手,眼),卻也不是太難對,但是因為「黃皮」、「佛手(果)」、「龍眼」正好是三種水果,便造成了額外的要求,下聯便不得不也用三種同一類的東西相對了。
  對此,雙魚給出的下聯是「蒼耳猴頭嚼馬蹄」,平仄相對不在話下,其中「蒼耳」、「猴頭(菇)」、「馬蹄」是三種蔬菜,和上聯正好相對,此外,「蒼」對「黃」是顏色對,「皮」、「手」、「眼」與「耳」、「頭」、「蹄」是肢體對,「馬」對「龍」、「佛」對「猴」也都對得極工。像這種每字相對,而每詞又另外成對,便是爭工取巧的對聯最精彩、也最艱難的地方,所以冷星稱之為絕對。
題外話:對聯
(一)
  在所有的古文學形式中,對聯是被糟蹋得最厲害的一種,在互聯網上便經常有人拿在下聯求下聯的,而應對者的下聯更是千奇百怪,不要說平仄不合要求,便是詞性不同的詞也被對在一起了。固然,形式上的要求不應成為「對聯愛好者」的障礙,但是這不表示我們能夠無視這些規定而去創作所謂的對聯──這和跑進足球場內用手踢足球是同樣可笑的。
(二)
  對聯兼有文學性和游戲性,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現在最廣為人流傳的對子都是絕對,如:「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朱閣亮」,其中文學的成分並不重,倒是爭工鬥巧的成分居多,「黃皮佛手」一聯更是一例,其中幾乎沒有文學性可言了。這種傾向的極端化,便出現了「食包包食飽」這樣的一字聯──如果我們找到了最後一字,整個聯便出來了。但是,如果我們拋開游戲的成分,這種對聯的價值有多少?
  在我看來,「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畫、天下事,事事關心。」、「荷風送香氣;松月生夜涼。」這樣言之有物的對聯更為難得。如何在精悍的短句中完整地表達出情感思想才是對聯最須用力之處。
  寫詩填詞不同對聯,工巧與否並不重要,靈活處理往往更是妙絕之處。唐宋詩中頷頸二聯常有對仗極鬆,甚至不對的,如: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月夜】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杜甫【月夜憶舍弟】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應工則工、應寬則寬,才是大家氣度。但是,容許的話,工整的對仗的確能使詩詞生色不少,例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字凝句鍊,相映成璧,若沒有對仗對意境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讀來便失神多了。再舉唐人數聯為例: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杜甫【不見】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題外話:詩中的對仗
一)對仗並非絕對的要求
  格律詩中的對仗並不是絕對固定的。絕句固然不求對仗,使用與否任憑作者決定,而律詩的對仗亦有一定變化。試觀唐宋詩作,律詩只對一聯,甚至不用對仗的例子仍有不少,而三聯或四聯全對的詩作也常出現,所以截然地說律詩頷頸二聯對仗並不適當──這只是一種常法,而非定法。
  總的而言,頷頸二聯對仗能增加詩的「儀容」,是律詩常規,最好不要省略,相反,末聯是一詩的結束,對仗餘味不足,給人一種未曾完結的感覺,所以不及散行,用散行則較易轉折收結。至於首聯,在律詩中出現常會使詩顯得呆滯,所以用得也不多,但七絕中卻常用。
二)古詩的對仗
  唐時古體詩對仗並沒有嚴格化,詩人們也刻意地去保留其原有特點,所以唐詩古詩對仗仍不講平仄,同字可(甚至故意)相對。但是,格律詩的發展對古詩的對偶仍有很大影響,使得唐代的古詩也出現許多工整的對仗句。以李白【秋風詞】為例,其中各聯工整程度不一,第一聯同字相對,第三聯平仄不對,但第二聯卻對得很工整: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栖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由上可見古體詩中的對仗形式更加多樣化,有著和格律詩不一樣的趣味。
  學習對仗首先要對詞性敏感,然後加強詞的運用,初學者不妨看一看《聲律啟蒙》等書。《聲律啟蒙》是清朝車萬育所編的一本童蒙讀物,書中按三十個平聲韻部編排,每韻各有三段,每段結構都如下(八庚第一段):
深對淺,重對輕,有影對無聲。 蜂腰對蝶翅,宿醉對餘酲。
天北缺,日東生,獨臥對同行。 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
萬卷書容閑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
心侈唐玄,厭看霓裳之曲;意驕陳主,飽聞玉樹之賡。
  通過這種易於背誦的形式,《聲律啟蒙》把常見的對仗用詞、韻腳、典故濃縮在一起,對學習古詩詞大有裨益。除了通過學習訓練對聯用詞,我們還有一條捷徑可以使對仗大為增色,那便是使用數字詞、方位詞、顏色詞或者疊字。舉數例如下:
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吳敬梓《儒林外史》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蘇軾【溪陰堂】
  按照工寬、形式、內容,對仗可以劃分為很多種種類,不過實際意義並不大,以下只舉一些重要的名詞:
霍貝瑪【林蔭道】
(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 荷蘭風景畫家, The Avenue, Middelharnis.) 完全的對稱往往流於呆板,霍貝瑪此畫的構圖極具匠心,樹的疏密、間隔、彎曲和兩邊的景物都有意避免絕對對稱,詩很少四聯皆對便是此理。 古詩有所謂「排偶傷氣」,是指連續的對偶句易使詩滯重呆板,流於堆砌而乏意境。對仗求工整並不難,但是在工整的同時如何避免呆滯,表現出靈動的神氣也很重要。
1)正對反對流水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句、對句意思並立互補,是為正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出句、對句表達相反的內容和情感,是為反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出句、對句意思相連,必須連貫起來理解,是為流水對。流水對兩句有先後之分,和一般對聯的平等並立很不一樣,所以流水對往往對得較寬,可用於末聯。
2)借對:又稱「雙關對」,如孟浩然「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其中「楊」字借用其同聲字「羊」,與「雞」相對。又如溫庭筠「回日樓頭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甲」是「鎧甲」的「甲」,「丁」是「丁壯」的「丁」,兩字借用別義,便成為了工整的天干對。
3)掉字對:出句有相同的字,對句在相同的位置上也使用重字,便是掉字對,如杜甫:「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又如「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要注意的是,掉字對中常句內自對(就句對),如上兩例中的「桃楊」、「黃白」、「去來」、「親近」。
4)隔句對:又稱「扇面對」。以鄭谷「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消花謝夢何如?」為例,詩中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對,若果不論平仄,這相當於兩句長句相對。扇面對在詩中出現極少,在長調詞中卻很常見。
5)合掌對仗大忌。出句、對句詞意雷同,稱為合掌。合掌和詩所講求的言簡意深背道而行,堆砌重疊而顯得累贅,是初學者常犯的毛病,有時甚至名家也難免一犯: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句子好則是好,放在一起欲總嫌呆滯。詩中同義字相對,也可稱為合掌,如「離」對「別」,「喜」對「愛」。
6)細切失俗:所謂「對偶不切失之粗,對偶太切失之俗」,太過細切的過仗易顯得瑣碎,非大方家數,例如:史達祖【綺羅香‧詠春雨】「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工極而俗並不限於對偶,但是因為在對偶中兩句並現,弊病明顯,所以更應注意。
7)並頭並腳腰斬:律詩中相鄰兩聯皆對仗,且句式相似,也是詩中一忌。杜甫詩中間二聯云:「不為困窮寧有此,祇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是真」,每句首二字詞性相同,讀來呆板而乏變化,出現在句首故稱為並頭。若在句中則稱為並腳,句中為腰斬。
8)上下不勻:上下兩句之間輕重不相稱也是對仗一病,例如劉禹錫「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上句是聞猿聲而客落淚兩層意思,下句字面上雖與上句相對,但是含義卻少了一層。(參見附錄一:詩病之上下失對。)
初稿:2004年9月19日

2 則留言:

詩中天補充 提到...

我也來湊湊熱鬧:三筒對七索,白板對紅中
嘻嘻!

風雲 提到...

若不論平仄,帝王畫眉妝鳳凰可以嗎?